12.03.2010

《轉載》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我們還有獨立的媒體人!

圖片連結
今天在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看到"優雅地戰鬥"這篇文章,因而認識了另一位為了維護媒體的獨立性和新聞的價值而戰鬥不懈的獨立記者,"小豬姐姐"朱淑娟小姐。

她在10月2號的聯合頒獎典禮中以「中科三期,環評與司法的論戰」報導得到曾虛白新聞獎的公共服務報導獎、「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報導獲得卓越新聞獎平面報導即時新聞獎,還以和公視團隊合作的「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獲得電視類專題新聞獎,同時得三獎應該是新聞業界幾乎未曾有的榮耀(中廣新聞報導見連結),但之前已經在聯合報跑了十幾年環保線最後卻黯然退出主流媒體界的她,目前其實是個不依附任何媒體、憑藉著毅力在第一線自行採訪報導的公民獨立記者。她的得獎報導不但揭露了公部門的無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也讓中科的違法、雲彰的地下水超抽等環境議題在一堆人為操作的假新聞、假議題中得以露出受到注意。

當然,不管在那個國家,獨立的媒體單位或媒體人都以深入第一線、抽絲剝繭的完整報導和原生的批判性而常常能補足主流媒體的不足、挖掘出社會更深層的不公或弊端,但台灣目前的主流媒體問題是:不是質或量的不足,是等於不存在,甚至比不存在還糟:甘願成為被利用的工具

過度商業化和失去理想、專業堅持造成台灣的主流媒體沒有報導的能力,記者努力發掘議題、深入採訪、撰寫出保持平衡中立的內容,結果卻被老闆退回,因為背後的廣告主不要這樣的東西;所謂的"新聞內容"成為競標的商品,新聞的專業和獨家不再是媒體們的準則和追求的目標(如果一些和我們生活無關的藝人八卦、政客有意透露的無聊耳語、網路抄來的二手內容、Youtube上的有趣影片能拿來當獨家新聞的話,那此間的主流媒體倒還算努力),業績的壓力實際上吞噬了一切。

看看這次的卓越新聞獎得獎名單中,平面媒體的得獎者和報導(資料來源:頒獎單位新聞稿):

4.      即時新聞獎:題目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得獎者朱淑娟/單位獨立媒體記者

5.      專題新聞獎:題目台灣天空浩劫/得獎者王宛茹、孫秀惠、賴寧寧、呂國禎、邱碧玲/單位商業周刊

6.     國際新聞報導獎:題目實物強權/得獎者楊少強、孫秀惠、賀先蕙、呂國禎、蘇鵬元、吳怡萱/單位商業周刊

7.     新聞評論(時事漫畫)獎:題目財政改革需要宏觀與創意/得獎者曾巨威/單位工商時報

8.      新聞攝影獎:題目惡水/得獎者孫仲達、王飛華、郭日曉、盧太城、鄭傑文、徐肇昌、張皓安、蘇聖斌/單位中央通訊社

訂閱量最大、最常成為PTT鄉民們揶揄對象的聯合、中時、自由這些主流媒體都沒有得獎。這些媒體同時也是龐大的企業體,但似乎並沒有自覺到規模賦予他們的相對責任,我甚至沒有在他們的新聞中感受到最基本的專業態度,而是左右搖擺底氣虛弱的社論、膚淺低俗的文字、誤導讀者的標題、任由明顯的置入性行銷假新聞充斥;也許這些報紙都面臨經營的困境和壓力,但紐約時報、衛報、明鏡週刊這些新聞媒體即使面臨網路時代而被迫修改發行的方式、努力尋找新的獲利模式,也從不曾在新聞和專欄的品質作任何讓步。他們的邏輯是:先有優質的報導自然會有廣告收入。相較之下,也許我們真的只能把期待放到試圖把對話場域拉到網路上的獨立記者及新聞媒體,畢竟在現在台灣的實體發行網路中,幾乎沒有把力量放在為弱小的勢力發聲的媒體。

另外,朱小姐其實在去年曾在自己的部落格"環境報導"中寫了一篇文章"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感嘆惡質的媒體環境,在今年她得到令人讚嘆的成就同時,這篇文章批判的環境卻沒有任何改變甚至更加惡化;當應該盡力多元平衡報導、揭露社會真相的所謂主流媒體卻汲汲營營成為政黨、資本的買辦負責替大眾洗腦,也許該是讓這篇文章被更多人閱讀的時候了:

全文轉載自環境保護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一文

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

‧朱淑娟/2009.5.4

正當全民陷入失業的焦慮時,五一勞動節前夕,翻開C報,斗大的標題寫著「王如玄:搶救失業大功臣」。雖然對媒體與政府合作「編業」早有心裡準備,但看到這麼露骨的標題,還是嚇了一跳。聽說寫這則編業的記者被同業取笑了一番。

我笑不出來,我很想哭。


當有權者變成真相的詮釋者
其他報的記者又有什麼資格笑C報記者?再打開U報,標題寫的是「短就、充電、王如玄:盡力救急」。媒體圈的人都心知肚明,這些都是「置入性行銷」,講白一點,就是某個政府單位「買」了這則新聞,而「賣」了這則新聞的媒體,叫記者寫了這則報導。當新聞存在買賣關係,要是你會怎麼寫?

然而讀者每天花10元買這份報紙,是真心相信這個媒體能給他們真相。如果他們知道,這個買賣關係花的還是他們的納稅錢,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新聞的買賣關係,已不單純只是買賣而已。

從歌功頌德、到政策辯護
置入性行銷並非始於今日,那個政黨上台都做過。只不過,過去的媒體對置入式行銷還能掌握基本的份際,多半只接受「歌功頌德」式的合作案,什麼花藝大賽啦、鮪魚很好吃啦、來個座談會啦之類的,基本上還比較無傷大雅(當然我不是說這樣就可以)。

然而如今的置入式行銷卻進展到「政策辯護」,農民的苦、勞工的痛,通通可以用錢擺平。於是我們來看看民眾讀到什麼:農村再生許農民美麗的未來;失業根本沒什麼好怕的,因為我們有搶救失業的大功臣;再生能源根本不可靠,核能才是最好的能源,減碳、便宜、又安全啊...。

而且,置入式新聞登出的時機掌握得還真好,不是公聽會當天、就是勞工頭綁白布條上街頭時。新聞講究的是時效,如果當天這則事件的版面都給買走了,媒體又有什麼空間可以平衡報導?

當記者變成業務員
置入式行銷手法不但從「歌功頌德」演變成「政策辯護」,記者的角色也有明顯的變化。所謂「編業」(或業配,意思就是編務支援業務),過去都是由業務部先把業務談好,記者再依指示寫新聞,基本上本身並不涉及業務。

但如今,許多媒體老闆直接把業務目標加在記者身上,記者的考績表不再像過去一樣,獨家有多少、專題寫的好不好,而是「幫報社帶進多少業績、協助多少編業...」。

想想看,有了業績壓力的記者,還能把牙磨利,咬那個胡作非為、不負責任的政府或事業?(事業雖然較少置入,但動不動抽廣告,說到底還是錢)於是記者每天除了跑新聞,還得鞠躬哈腰問採訪單位「有沒編業可做?」如果你打算跟這個單位要編業,下筆不慈眉善目都很難。

或許你會問,「這樣還幹啊?」是啊,批評別人很容易,但如果你是主流媒體的記者,就能明白拒絕有多難。我相信只要是記者,都想望一個純淨的編採環境,好好採訪、好好給人民真相。然而當事與願違,又往往無法大聲說不。

那不單單只是必須領這份薪水,等著給兒子繳學費這麼簡單而已,因為你總想,或許妥協一點點,可以換取更大的空間,只要你還站在舞台上,總還是有機會可以好好採訪、給人民真相....。

為何媒體淪落至此
說別人「淪落」或許不公平,當我還是所謂主流媒體的大報記者,聽到人家這麼講,心情真的很複雜,很想反駁「不是的,我們不是這樣的,報社也要生存啊...」,即使委曲如狂風暴雨,但這話又無法說得理直氣壯。

媒體當然可以做生意,她本來也是一個生意。只是,媒體畢竟不同於一般生意,她有社會責任、有報導真相、揭發不法的天職,媒體不是常自許「第四權」?

也因為媒體能給讀者真相、新知、樹立權威報導,所以有人願意付錢買報;當媒體閱讀人口多了,就能吸引企業登廣告。這才是媒體「正常的」生意模式。

當沒人買報、登廣告了,媒體要生存,於是把編業當救命仙丹。生存,為賣新聞找到正當性。

然而這只會惡性循環,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就愈來愈不能吸引別人買報、登廣告,就要愈依賴賣新聞為生。當監督者、被監督者角色互換,賣新聞這種「皮肉生意」又能做多久?不知報老闆有沒想過,究竟那一種作法比較划算?

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純淨的新聞空間
曾經待過主流媒體,我當然知道如今媒體生存多不易、記者的處境有多難。但我總覺得,編業不是不能做,但編、業之間應該有最起碼的份際,畢竟失去靈魂的媒體終究會被遺棄、而終至毀滅。

如果媒體能多一點堅持,向當權者計較;記者也能多點勇氣向報老闆說不。一個人肯站出來、就能鼓勵十個人站出來、然後百個、千個。

當後有來者,浩浩蕩蕩,或許事情真的會有所不同。因為我想,能還媒體純淨新聞空間的,只有媒體自己。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