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11

拉許‧克卜勒《催眠》:克卜勒號雲霄飛車

大部分推理作品會依循一定的節奏或公式來發展情節,你不希望讀者在你精心安排的轉折到來之前便耗盡他們的耐心;大部分的讀者並不期盼精雕細琢文字,只期盼這次的兇手是他們猜不到的角色、用的是爽快而讓他們驚嘆的手法。

另外,卻也有著另一種推理作品不以挑戰讀者為職志,像江戶川亂步的《孤島之鬼》、《帕諾拉馬島綺譚》或是伊坂幸太郎的《奧杜邦的祈禱》那樣完全不「本格」的作品中,作家對「人」的觀察和充滿個人風格的文字成為故事的核心;在一切講究快速和手法的時代反而另成一家,吸引另一群讀者;這次試讀的《催眠》我想便屬於後者。

一個發生在將近聖誕節的瑞典,兩個現場的兇殘滅門血案,重傷的稚子有可能是唯一的目擊者,主角約拿‧李納警探有一個特別的選擇:該家醫院裡有一位「曾經」專精催眠術、研究團體催眠治療,但卻在某個事件之後不再為人催眠的艾瑞克‧瑪利亞‧巴克醫師,在他強行要求艾瑞克為唯一的生還者約瑟‧艾柯催眠之後,事件卻有了令人困惑和驚竦的發展:兇殺案可能還有一個倖存者,但因催眠而揭露的疑兇身份卻讓約拿警探困惑不已;同時這次催眠也讓艾瑞克想深埋的過去甦醒並回頭意圖摧毀他已瀕臨崩潰的家庭與人生。

乍讀《催眠》,常讀三、四百頁以上作品的我並沒有被份量嚇住,倒是在閱讀中對柯艾盧.安多利與亞力山大.安多利這對瑞典作家夫妻以拉許‧克卜勒(Lars Kepler)的筆名(其名字Lars是為了向已故同鄉作家史迪格‧拉森 Larsson致敬)共同創作、在歐美備受讚譽的作品一度有些疑惑。相對於文字成功營造的緊張氣氛,情節推進卻是非常緩慢,克卜勒以不少篇幅描述催眠醫師艾瑞克的家庭問題,而事實上,在為約瑟催眠之後,他的患有罕見類血友病的兒子也遭到綁架,他必須和正打算離異的妻子一同想辦法找出歹徒,在病症發作前救回兒子;在這樣急迫的情況中描述的卻是篇幅更長的,艾瑞克之所以不再為人催眠的背後事件;主線膠著、另一邊情節又沒有交集,結果我卻逐漸被那些一次又一次的團體催眠中,每個受催眠的患者黑暗而哀傷的人生所吸引;彷彿作為回報,主線和副線在這裡開始跳出不可思議的交集。

由此開始,情節在後面三分之一簡直像是雲霄飛車過了頂點,開始以讓你無法思考的速度衝刺般地一氣呵成,所有的緩慢都有了理由,並且在醞釀之後帶來更大的驚訝感(事實上,在看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以日期標示的章節顯示了事件僅在12月8號到聖誕夜,但整個故事卻橫跨了十年,人類對時間的感知是多麼容易扭曲啊),線索就像最後一塊始終沒被看到正確缺角的拼圖,完成之後的圖像是那樣驚人而悲哀:心靈的創傷不但無法癒合,最後還會扭曲擁有者,讓遺憾擴大;悲哀的是,那最初的創傷無一例外的來自於家庭、社會,施加在肉體之上;百分之百的真實。

目前歐美出版界均給予約拿‧李納警探系列極高的期待,我倒是認為《催眠》應該會有兩極的觀感,這並不是一本好消化的小說,篇幅極長而節奏並不緊湊,通篇故事籠罩著北歐犯罪文學慣有的濃重灰暗氛圍,但如果願意花些時間仔細的咀嚼,《催眠》是一個很對我胃口、有著獨特命題的精彩作品,也期待約拿‧李納探案系列繼續被引進台灣。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