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在《網路殺神》和《柄谷行人談政治》之後讀的,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是一本寫給那些內容及媒體產業的XX長看的書,而那些握有無比權力的XX長應該沒有幾個會讀這本書,至於身在他們的對面、作為一個消費者的我,無法認同對作者所描述的,網際網路將成為真正的「物聯網」(在IPV6普及之後這確實很可能實現),所有關於我們個人的一切都將透過社群網絡包含在內,而這樣的未來是無可拒絕、不順應就是落伍的。
整本書讓我感覺一直在告訴我們,我們必須不斷的接受新科技(當然也必須不斷的消費),透過以實名為構成要素的社群網絡,我們將擁有全然以自己為主的訂作資訊服務,另外目前對於一些新科技的負面評論都只是對於新科技的恐慌,作者以不接受,就會被淘汰這樣的結論來告訴我們,我們終將成為地圖上的一個小點,一切的資訊將圍繞著你而來,一旦沒有看清楚隱私權條款(還常常要注意是不是又變了新的一版),這些如洪水般有用無用的大量資訊便將向你沖刷而來,作者說我們可以把社群網路當作我們的「錨定社群」,社群自然會幫我們篩選和過濾出我們所需要,而且更貼身的資訊;但作者是紐約時報的科技部落格格主,這變成了一種由科技落差造成的資訊接收不平等,也許伊朗的青年真的靠著Twitter將內戰的真相傳播出去,但真的貧窮到沒有網路的邊陲國家,而這些國家貧窮的原因正可能是美國這樣的強權為了某種自身的利益將資本輸出到該地而造成,改變要怎麼造成?
作為吸收新知的目的,本書以生動的文筆提供了以美國的媒體與內容產業為主要觀察點的網路科技發展觀察(諷刺的是,正因為網路產業快速的改變,這本書的內容在中譯版出版時已經落伍了,作者鼓勵大家用智慧行動裝置去讀取每篇開頭的QR Code,這樣就可以連到該書的網站讀到更新的內容和大家的互動,但我的手機到現在用的都是2G門號,我看不到內容;這正是我說的落差,但這應該照作者的解釋,是因為我不消費所以活該接收不到新的資訊嗎?),但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的探索,作者爬梳的面向並不全面,而這正好提供了我們從反面加以思考的機會,至少在他的定義中屬於數位移民的我對他定義的未來並不是完全的認同,我認為所謂世界的翻轉有更為深刻而多面向的意義,就這點來說,柄谷行人的《柄谷行人談政治》給了我更多收穫。
最後我有一點小小的抱怨,這本書的翻譯實在有點糟糕,很多已經有固定名稱的科技名詞都翻譯的有些奇怪,Android好像被翻譯成「Google的行動機器人作業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