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1

尤‧奈斯博《魔鬼的法則》:斯堪地那維亞的黑暗風暴

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中,不幸地每天都在發生各式各樣匪夷所思的犯罪事件。透過媒體的獵奇心態、傳播媒介的多樣化,這些事件鉅細靡遺、加油添醋地送到世人面前的同時,也讓以犯罪事件為題材的作者在設計情節時面臨更大的挑戰;就如同本格推理終究無法靠完美的詭計但薄弱的劇情和敘事來吸引水準越來越高的讀者,當小說裡的犯罪手法竟然還沒有真實事件來的震撼人心的話要怎麼吸引讀者?但尤‧奈斯博以宏大的格局和鮮明的角色塑造加上過人的駕馭文字能力,繼史迪格‧拉森之後讓北歐的犯罪文學證明創作有如生命一樣總是會有突變,為我們帶來新的視野與驚喜。

《魔鬼的法則》承襲了哈利‧霍勒系列中一貫的精彩要素,有著灰暗的氛圍、精彩的佈局;以超乎尋常的長篇幅描述一道水流如何穿越一棟夾雜了挪威移民歷史的十九世紀末老公寓的灰泥建材、滲流進樓下正在烹煮的水鍋裡作為開端!順著這樣前所未見的手法開展的情節,是充滿影像感的詭異連續殺人事件,兇手專以女性為對象、而且將現場布置的有如邪教的獻祭儀式:切斷的手指、和固定數字五的關聯、倒轉的五角星,在炎熱而慵懶的挪威夏日中展開的,是犯罪特警隊與時間賽跑的緊湊追緝;誓言要為追查到軍火走私集團首腦「王子」的真實身份而犧牲的搭檔復仇的哈利卻在故事開頭就陷入困境,不但未能找到將「王子」定罪的關鍵證據還因此失去警察的身份,深陷酗酒深淵的哈利一方面抽絲剝繭,以他的辦案直覺逐漸解開殺人犯留下來的密碼同時,卻逐漸發現這個連續殺人事件引出的,將是他和「王子」正面對決的最後機會,只是哈利在逐漸逼近「王子」時也發現,自己和所愛的人可能將要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最後和連續殺人事件的真相一起交錯而至的高潮,是由《知更鳥的賭注》起始的「王子」與哈利之間讓人震撼的最終對決。

犯罪小說裡其實並不乏像哈利‧霍勒這樣的硬漢警探形象:充滿正義感、擁有直指核心的辦案直覺與和外表完全不符的細膩推理能力、不善與同僚交際並厭惡於競逐權勢、當警察最大的樂趣便是破案然後將罪犯繩之於法;與正義形象相對的,是這些硬漢們多半有著一團糟的生活、暴躁沒有耐性的個性,像哈利甚至還酗酒;但我們卻樂於見到這樣的執法者形象來替我們伸張正義,我想,這樣的硬漢角色在這個時代應該要比任何時候更受到讀者愛戴和共鳴,原因很簡單,這是個空前虛偽的時代;比起沒辦法解決任何事情卻深諳勾串掩蓋之道的顢頇體系,任何不懼於展示真實的自我且不屑於體系、能代替我們揭發真相的角色們,即使那只是在文學世界中,其不完美之處對讀者來說都像是勳章一樣的閃耀而迷人。

奈斯博除了善於架構複雜的情節,他的文字功力讓犯罪作品跳脫好人打擊壞人的常規公式、大大增添了作品的可讀性,在緊湊的章節行進之餘不時跳脫而出,由文字構築的超現實場景讓我聯想到克里夫‧巴克的黑色文學作品,而這些文字也更襯托出他來自一年中有數個月不見陽光的北歐,對「黑暗」的深刻觀察與獨到體會。

本來,我以為《龍紋身的女孩》系列已經是最讓我滿足的犯罪文學作品;

本來,我以為三部曲的犯罪文學形式已經被史迪格‧拉森建立了一個障礙,再難讀到如此節奏明快、主旨鮮明、批判犀利、人物深刻、收尾完美的大作;《知更鳥的賭注》開始了我另一個期待。這場讓我煎熬的三部曲追逐終於在《魔鬼的法則》中文版出現時告一段落,並且再度讓我見識到創作的驚人力量。這位注定會超越出身瑞典、英年早逝的史迪格‧拉森的作者(上帝保佑他的身體健康)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挪威,而這股來自北歐的文學勢力和這些國家盛產的黑金屬、死亡金屬一樣,將黑暗轉化為創作的動力並席捲了全世界的犯罪文學領域。

除了期待接下來要發行的《雪人》,希望漫遊者文化能翻譯更多哈利‧霍勒系列;我真的好想知道在雪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件啊XD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