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10

羅伯特‧查爾斯‧威爾森《記憶之塵》:是翻譯的問題嗎?

記憶之塵:朱利安戰記
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的閱讀可說是無目的、漫無邊際的行為,但科幻小說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科幻小說在文學裏確實自成一個有著嚴謹分類和書寫傳統的類型,只能感嘆我的爛個性,從來沒辦法專注在一件事上,連讀書也是,總是這兒跳跳、那兒瞧瞧,永遠都有看不完的作品要追著讀。

記憶之塵照作者威爾森在序文中所說,是刻意向十九世紀的美國兒童文學致敬,因此不論是架構和文句他都作了刻意的模仿,我沒接觸過十九世紀的兒童文學,自然也無從比較這模仿是能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氣威爾森為什麼放下著名的時間迴旋系列第三部去寫這樣的東西(據他自己的說法,是「作品」的靈感太豐富完整而不得不寫),就結果來說,嗯,我覺得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文化隔閡,總覺得不太成功啊(雖然還是入圍了今年的星雲獎和軌跡獎)。

記憶之塵的時間設定在二十二世紀末的美國,當時的美國已經有六十個州,但物質生活因為能源消耗殆盡引起的戰爭反而倒退到現在的水準,同時,基督教會成為和總統分庭抗禮的另一大勢力,並且強力排斥所有其他宗教、甚至教義不合的教派,試圖實現在地球上建立一個神權勢力統治的終極政體,社會體系則更為退化,成為貴族與佃民的階級型態,所以,總統是世襲制,議會只是貴族分配利益的場所,軍隊則是總統用來制衡教會的工具,當然,教會也有自己的武力。

這樣的體制絕不可能穩定,同時,美國和荷蘭人還在拉不拉多州進行長久的戰爭,而書中幸運角亞當,身為佃民之子卻有機會識字,同時認識了落難的貴族之子朱利安,兩人的冒險經歷便是這部小說的主軸了;朱利安對被教會封鎖的知識的追求、亞當為了友情而與朱利安一同面對了命運的磨難也造就了自己不可思議的人生經歷,冒險的過程因為設定文體是亞當寫就的回憶錄,因此敘述手法壓抑而平淡、沒有什麼起伏,有些美式的幽默諷刺橋段反而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威爾森在記憶之塵中批判了宗教發展到極端衍生出的排他和極端性,甚至本身就可能成為一個法西斯性質的團體,另外,知識的力量因為被教會管制而無法傳遞及淪喪也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只是在故事中也沒有太深的著墨,五百多頁的份量我算是勉強看完,除了對威爾森時空設定和人性刻畫的功力讚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想,大概就是即使科技或物質水準倒退,永遠會有充滿好奇而努力不懈的人會試圖追尋真相,並試圖改變身邊的現狀。

讀完之後到網路上看看,是只有我一個人有些失望嗎,才發現,如果原文可能精彩很多喔,卡蘭坦斯這篇"失落的標準"確實映證了我的想法,翻譯的不準確和刻意白話,抹煞了不少閱讀上的樂趣,或許,我應該想辦法再讀一次原文作品,可惜卡蘭斯坦的譯稿沒被採用,國外的科幻小說時常是長篇系列,因此翻譯是門很大的學問,如果譯者本身不是科幻小說的愛好者,翻譯上難免會失去精準、或是不瞭解書中設定的典故,結果便是可惜了一個好作品。

2001Style B.jp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2001太空漫遊條目
科幻文學不是虛構,而是作者對於當代科技廣泛的觀察、思考加上合理的推測,最後,再加上一點想像力所生成的對未來的描述,很多以文字或影像作品揭示的未來,都已成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最後讓我用1968年由史丹力‧庫布力克改編科幻大師亞瑟‧克拉克作品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片頭結束吧,這段片頭的蒙太奇解釋了科幻的起點,也是想像力最精彩而經典的說明: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